- · 强激光与粒子束版面费是[04/29]
- · 《强激光与粒子束》投稿[04/29]
- · 《强激光与粒子束》数据[04/29]
- · 《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04/29]
强激光与粒子束论文标准格式(强激光与粒子束(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电磁重接炮(其实也是一种线圈炮),是多级加速的无接触电磁发射装置(很像前文的SCRF方案吧……),不需要炮管,但是弹丸在进入重接炮之前需要一
电磁重接炮(其实也是一种线圈炮),是多级加速的无接触电磁发射装置(很像前文的SCRF方案吧……),不需要炮管,但是弹丸在进入重接炮之前需要一定的初速度,其结构和原理就是利用两个矩形线圈产生的强磁场力作用,让长方形的弹丸在其间隙中加速前进,这样就可以避免磨损和烧蚀了。
而粒子束武器和电磁武器的技术难点也有相似性,关键就是能量……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小编就不讲了(小编不会说是我懒)有兴趣的朋友,小编建议大家看一下《粒子束传输技术的研究和现状》《强流脉冲粒子束加速器及其应用》《电磁发射用多级混合储能充电对比》《提高能量转化率的一阶电磁发射系统的控制优化》等这些相关的论文,当然,可能很多人不喜欢,但多了解一下高新技术也没有坏处是不是?
所以总的来看,粒子束武器和电磁武器两者是有一定的技术相似性,但没有共通性,更没有继承性!
最后……喜欢的能不能点个关注啊……
为什么会发生大爆炸?
什么是通古斯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大爆炸?
当地时间1908年6月30日早上7点15分左右,位于贝加尔湖西北方向800千米的通古斯地区,发生了一次威力巨大的爆炸,据当地居民称,他们首先看到了一个耀眼的火球划过天际,在此之后几分钟内,他们就感受到了爆炸所产生的强光、巨响以及冲击波。
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并没有及时地调查造成此次爆炸事件的原因,直到1921年,才有研究人员陆续进入相关区域,随后的调查结果显示,此次爆炸的威力相当于1000-2000万吨TNT,致使21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大约8千万棵树木被毁。
当时的研究人员普遍认为,造成通古斯大爆炸的“罪魁祸首”应该是一颗小行星,然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人们却始终没有找到想象中的陨石撞击坑,这是为什么呢?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提出了很多种解释,比如说冰陨石撞击说、反物质陨石说、白矮星碎片、外星文明说……等等等等。
遗憾的是,这些解释虽然各有道理,但都无法完美地解释通古斯大爆炸的成因,因此这就成为了一个谜,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科学家致力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近日,一个来自西伯利亚联邦大学的丹尼尔.赫伦尼科夫(Daniil E Khrennikov )、.埃尔肖夫(Alexander E Ershov )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在一篇论文中指出,造成通古斯大爆炸的“罪魁祸首”应该是一颗小行星,而它之所以没有留下陨石坑,其实是因为这颗小行星并没有真正地撞上地球,而只是与地球“擦肩而过”。简单地讲就是,通古斯大爆炸是一个“肇事逃逸事件”,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
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其表面是弯曲的,因此假如一颗高速运动的小行星以很小的角度(与地平面的夹角)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就可能会只从地球表面掠过,然后再重新回到外太空,而不会与地球发生撞击。该团队的研究者推测,不出意外的话,造成通古斯大爆炸的“罪魁祸首”仍在太阳系内游荡,因为它逃不过太阳的引力。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颗小行星没有撞击地面,那么通古斯大爆炸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上图为根据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绘制的小行星周围的速度模量分布,我们可以看到,当小行星在地球的大气层里高速运动的时候,会剧烈地压缩其前方的空气并带动周围的空气与它一起高速运动,这就意味着,如果来袭的小行星体积足够大、速度足够快、与地面距离足够近,那么即使是它不直接撞击地面,也同样也可以在地面上造成爆炸的效果(关于这一点,大家可参考武侠小说里有关“掌风”的描述)。
道理就是这么回事,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小行星才能造成像通古斯大爆炸这样的效果呢?这就需要非常复杂的计算了,不过我们不需要为此头疼,因为这个研究团队已经把答案算出来了,我们只需要直接看就行了。
在将众多因素考虑进去以后,该研究团队得出了多种小行星模型,其中最合理的就是,造成通古斯大爆炸的“罪魁祸首”是一颗直径约为200米的铁质小行星,它以大约每秒钟20至25公里的初速度进入了大气层,其入射角度大约为11度,研究者认为,以这样初速度与入射角度,就可以让这颗小行星几乎贴着地面掠过(高度低于10公里),在造成了通古斯大爆炸之后,它又以极快的速度离开了地球,然后继续在太阳系内游荡。
因此可以说,通古斯大爆炸就是一个“肇事逃逸事件”,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小行星并不是研究者脑洞大开的产物,事实上,这被称为“掠地小行星”,在1972年8月10日的时候,人们就观察到了这种小行星的实例。
文章来源:《强激光与粒子束》 网址: http://www.qjgylzsgw.cn/zonghexinwen/2022/1213/686.html